宣传部2015版
首页 > 正文
厚积薄发 砥砺前行 走出一条富有师院特色的人才强校之路
2018-12-04 17:56     (浏览次数:)

本网讯近日,由校长郁钟铭、地理与资源学院副院长罗光杰博士申报的贵州省地理国情与乡村振兴人才基地通过学校申报、专家组书面评审、现场答辩及评选委员会表决等程序,喜获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贵州省第六批人才基地。

厚积薄发的力量

申报成功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了宁静楼地理与资源学院副院长罗光杰博士的办公室。罗光杰回忆道,从我校2009年改制为全日制普通高校起,人才基地的申报工作就一直在准备当中,通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我校在自然地理学领域、人文地理学领域、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分别形成了以流域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地理国情监测等特色学科,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学科领域,这为基地的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科研人“一展身手”的难得机遇。在2018年的上半年,贵州省人才工作小组发布了相关的申报通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迅即组建申报工作小组,结合国家与地方的需求,认真研究通知精神把握通知实质,对申报工作进行整体谋划与具体分工,发挥当前地资学院特色学科方向,确定了地理国情与乡村振兴的选题。短期内收集整理了我校大量相关工作第一手资料。目前基地凝聚了地理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其中博士有二十几名,具有专业性。

实力展示的舞台

“地理国情与乡村振兴基地是贵州省第一个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基地,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基地建设,能够为贵州的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打造一支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的高水平的乡村振兴的团队。”此次申报的单位有100多家,每轮PK都会淘汰掉一半的人,最终仅仅只有25家入围。“通过这样一个竞争使我们这个团队更加明确了基地的特色在哪里,未来与别人差异化发展在哪里,方向在哪里”。罗光杰如是说。

贵州省地理国情与乡村振兴人才基地,是贵州省第一个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工程类的人才基地。基地解决的是学科方面的问题,用地理国情和乡村地理学科视角凝聚人才,培养人才,最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的需求。打造一支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的高水平的乡村振兴团队,实现助推贵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这个基地承载的目标。基地一方面发挥优势来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资源,并且紧密围绕十九大报告和国家乡村振兴的规划,结合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的基本特点来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机智判断,来解决乡村主要存在的乡村病、乡村空心化、乡村人才队伍流失和乡村治理无序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地将通过研究关键技术展开应用师范,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使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得以优化管理。与时俱进跟紧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共创美好家园。

受益匪浅的果实

此次省级人才基地的成功获批,是我校地理特色学科方向建设的又一项重要成果,有助于整合校内外地理国情与乡村地理学领域优势学科人才,更好地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基地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需求,立足贵州“三大”战略,以实现贵州脱贫攻坚决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落脚点,发挥学科优势,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资源,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打造一支服务国家与地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的地理国情与乡村振兴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我校已列为贵州省新增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地理学科是首批的两个学术型建设点之一,人才基地的申报成功直接为硕士点的建设提供了最有的支撑。通过凝聚人才会使师资队伍能力有所提升,学生也会相应得以受益。人才基地将会从学科支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对外交流这几个方面给学校提供支撑。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有了自己铁打的营盘,才有优秀的人才愿意到学校来,也有优秀人才从这里脱颖而出。”

文/姜小红 图/常孝薇  审核/邹晓青

罗光杰接受采访

基地授牌

关闭窗口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邮编:550018 黔ICP备05001422 电话:0851-85816683 邮箱:xcb@gzn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