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22日,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诗莲、贵州省非遗中心副主任毕琪、贵阳市非遗中心副主任王先凯、乌当区非遗中心主任胡晓蓉一行4人来我校考察“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建设情况。副校长汪羿及校团委书记张婷、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申满秀、艺术学院院长马关辉、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聂森等部门负责人陪同讲解。
在为期半天的考察中,张诗莲处长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学校艺术学院声乐工作室、器乐工作室,传媒与设计学院设计工作研究室、陶艺工作室,历社学院民族文化产品实训室及校团委大学生文化创意基地。张诗莲处长希望,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要搭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要让传统工艺的本质与现代设计、当代教育相结合,既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也要注入时代活力。汪羿表示,非遗保护传承教育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建设是一个利校利生的平台,我校在非遗相关的学科建设、师资水平及软硬件设施上综合指数较高,学校有能力有条件也很乐意建设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学校会认真按照省文化厅的相关要求做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建设工作。
据悉,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文化部于2015年7月在部分省市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旨在解决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高,民族特色知名品牌缺失,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希望由此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补文化修养之缺、设计意识之缺、市场意识之缺,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2016年初,文化部、教育部将此项计划在全国同步推进。贵州省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3月初开始在全省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中遴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
长期以来,我校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教育的方式方法,主动与贵州省非遗中心、贵阳市非遗中心和乌当区非遗中心联合,创新“校地合作”机制内容,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合作开展“非遗进社区” 、“非遗进校园”、“名师工作坊”、“遗韵乌当”非遗展示等品牌活动,以此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在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效果显著。学生在国家、省、厅等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深圳文博会、义务文交会等国际大型展会中均可看到我校学子创作的具有浓郁非遗基因的文化创意产品。在非遗的保护传承教育工作上,我校前期基础成果突出、体制机制灵活,彰显着蓬勃的活力。相信传统文化的“脐带血”在贵州师范学院师生中会得到长久的传承。
文/图 历史与社会学院 审核/申满秀

考察艺术学院声乐工作室

考察大学生文化创意基地

考察民族文化产品实训室

考察陶艺工作室

考察设计研究室

考察意见交流